当前位置: 学生工作部 >> 正文

教授故事会之周鑫宇教授找你聊聊大学的意义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7-05-03 [来源]:

7d2a6350

4月26号,在这个四月末,面对即将到来的五一小长假,新一期的教授故事会再一次成功举办。本期,我们请到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周鑫宇老师给我们的同学讲述他的故事。周鑫宇教授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公共外交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外交学学士、硕士,中国人民大学与美国加州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周教授为人爽朗直率,又不失沉稳大气,以平和的语调和言语间的幽默向我们讲述了他的大学生涯和后来步入教师工作的经历,并借由同学的问题和我们表达了他对大学的意义的见解。

周教授以自己的大学专业开篇,他在大学期间学的就是外交学,但是这并不是他的第一志愿,他所爱好的是新闻和中文,但家长老师都极力推荐他读外交,期望他将来能步入仕途,于是便读了外交学,而自身的爱好则是出于对人生价值的讨论。周教授说,平常人的一生无非是对于权和钱的追求,而他想和别人不一样。他认为权和钱对于一个人都是暂时的,生命的有限性是使得他不可能一直享有这两者,因此,他追求的是如何才能让自己青史留名。而后来,他发现,文学家才是最容易靠文学作品而源远流长的。

如同我们很多现代大学生一般,周教授刚上大学时,也感到非常的迷茫。习惯了高中时期单调的、被安排好的生活,上了大学后,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都缺少了家长和老师的“规定”,整个大一的一年,他都在“不知道该干什么的”心理状态中度过,而生长在西部城市、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使得他跟不上大学里的课程,这一度使得他很苦恼。大二时,为了避开寝室喧闹的环境,他选择了每天自习、食堂宿舍教室三点一线的生活,也认识到大学里也应该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到了大三,他开始在社团工作里发光发热,他拒绝总是按部就班的去执行学校安排的活动,他认为,学生会作为学生自己的组织,应该合理的去举办各式各样创新的活动。如果说大三以前的生活都是象牙塔里的生活,那么到了大四,步入工作的紧迫感就慢慢袭来,不想考研、自认为保研又无望的他想尽各种办法去实习,希望能够早些工作,实现经济独立,减少家庭负担。讲到父母,周教授有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他说道“父母年轻的时候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往外面的世界飞,而等孩子长大了以后,他们又希望孩子能回到自己的身边”,父母和自己孩子总是有着看似纠结的、千丝万缕的情结。意外的是,他获得了保研的名额,于是便选择了继续读研,以致后来又获得了读博的机会,等到读完博士,他所能选择的未来道路,便基本局限于大学等科研机构,于是才有了今天的周鑫宇教授。

周鑫宇教授认为,虽然他一路走来,做的似乎都是自己所未想到的事,但一直做的都还不错。在每个阶段,每一个岗位上,都能认真的去做好一件事,不去想过多的为什么,与其让自己陷于每天的苦闷和烦恼中,不如认认真真的去做好该做的事。而你当时所做的所学的,在将来便很有可能派上用场。针对同学所提问的“当时是如何做出自己的选择”时,周教授说,当时所做的选择就是在当时看来最好的选择,选择自己擅长的东西。擅长的东西至少是不会让你感到讨厌,甚至在你做得好的时候还能为此感到开心,而且做起来也轻松、舒服,因为那是自己所了解的东西。对于自己喜欢做的事,我们不会以功利的眼光去看待,而是因为兴趣和热情而坚持。此外,周教授特别提到,我们在大学期间,要注重培养自己的语言能力,学会形成“自己的语言”,不能只会套用别人的话,要能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这在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

在权力和金钱占主导的社会,当老师有时候一度被认为是没有前途的职业,只有那些没商业头脑、没有政治资源的人才去当老师。但现在,越来越多的成功的商人和身居要职的高官在退下来以后都倾向于选择会大学里教书。周教授认为,这些人都希望能够青史留名,但是商业上或者官场上的成功并不能带给他们载入史册的成就,而作为老师,反而能够通过知识,去影响甚至改变一些人、一代人,这种成就或许不能给他们带来多大的权钱利益,但是,精神上的成功,使得他们更容易被后人所记住。

最后,周教授讲到“大学无用论”,这是随着高等教育在中国的发展而逐渐被人热议的一个话题。周教授认为,很多人认为大学无用,更多的是指责它不能让读过大学的人找到比没上过大学的人更体面的、更高薪的工作,不能很好的为工作和生活服务。但周教授指出,大学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作为所谓的“精英教育”,它自起源于西方的那天起,就从未被赋予过给人更好的工作的能力,如果硬要将大学教育和找工作扯上关系,那也就是高等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出了问题。实际上,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能从更高的知识层次上思考有关人类社会发展的问题,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是为了更好的推动社会的进步,否则,只有职业技能,没有理论研究,社会发展水平只会停留在某一个阶段,无法实现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