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语
Vietnamese
(一)专业概况
越南语是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唯一官方用语及通用媒介语。此外,越南语还通行于老挝、柬埔寨和泰国的一些地区。
北京外国语大学越南语专业创建于1965年,每四年招一次生,至今已培养了12届本科毕业生,为增进中、越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友好往来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本专业现有一位副教授,一位讲师,以及一位越南专家。专业教师都曾在越南长期生活学习,具有深厚的语言功底和多年的教学经验,科研成果丰硕。
本专业本科阶段学制四年。一、二年级为基础阶段,三、四年级为提高阶段。基础阶段开设的课程有:语音、基础越南语、基础越南语口语、基础越南语听力、越南社会文化(包括所学语言对象国的政治、经济、文学、历史、地理、民族等)。提高阶段开设的课程有:高级越南语口语、越南语高级视听说、越南语高级口笔译、报刊阅读、越南文学、越南语高级写作、电影中的越南形象等。此外,本专业还不定期聘请一些从事越南研究的中外学者为本专业学生授课。在校期间,品学兼优的学生有机会申请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留学名额,前往越南各高校深造。通过四年的学习,本专业学生在熟练掌握越南语的同时,对越南社会文化方方面面也会有深入的了解。本专业先后有多名学生在历届全国高校越南语演讲大赛中获得一等奖,教学水平得到了各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
越南语专业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为学生打下坚实语言基本功的同时,也加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此外,本专业还积极为学生创造与专业相关的实习机会,扩大学生的眼界,增长见识,提高综合素质。
本专业目前的就业情况较理想,往届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有:中联部、外交部、文化部、商务部、新华社、人民日报、各省、市外办、高等院校、各大银行、航空公司、华为、招商局国际等各大中、外企、旅行社等。
(二)新版培养方案修订思路和主要变化
本专业新版培养方案的修订思路是将越南语听、说、读、写、译、越南社会与文化、文学、历史等核心课程全部设为主修专业课中的必修课,以保证学生具备扎实的语言文学基本功及对越南国情、社会文化的全面充分了解。同时,向学生开放学校及学院提供的11个学科方向课程,给学生提供学科理论基础、区域研究、国别语言文化相结合的系统知识架构。在保证传统语言教学优势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更多元的选择,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三)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扎实的越南语语言基础和比较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在外事、经贸、文化、新闻出版、教育、科研、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工作的高素质、高水平的复语型、复合型韩国语高级专门人才。
(四)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越南语语言、文学、历史、政治、经济、外交、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越南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良好的训练,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具有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工作的较好的素质和较强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了解我国有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2.掌握语言学、文学及相关人文和社科方面的基础知识;
3.具有扎实的越南语语言基本功和较熟练的听、说、读、写、译能力;
4.了解我国及对象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文化;
5.具有较好的汉语表达能力和基本调研能力;
6.具有第二外语的一定的实际应用能力;
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 具有初步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五)学科、学位与学制
1.主干学科:外国语言文学
2.授予学位:文学学士学位
3.学制:四年,修业年限为三至六年
4.学校实行主、辅修制,越南语专业学生可在修业年限内,在主修专业的同时,辅修另一专业。
(六)总学分与总学时
越南语专业课内总学时为2952学时,计158学分;课外实践环节为12学分,总学分为170学分。
1.课内课程设置、学时及学分明细表
课内总学时 |
2952 |
课内总学分 |
158 |
通识课 |
主修专业课 |
学科方向课 |
必修 |
选修 |
必修 |
选修 |
必选 |
自选 |
学时 |
学分 |
学时 |
学分 |
学时 |
学分 |
学时 |
学分 |
学时 |
学分 |
学时 |
学分 |
828 |
40 |
252 |
14 |
1656 |
92 |
0 |
0 |
108 |
6 |
108 |
6 |
2.实践性教学安排及要求
课程类别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学时 |
时间 |
实践教学 环节 |
军事训练 |
2 |
3周 |
第2学期末 |
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 |
2 |
2-4周 |
第2-第3学期暑期 |
创新创业实践* |
2 |
|
第1-第8学期 |
专业及毕业实习 |
2 |
2-4周 |
第6-第7学期暑期 |
出国留学** |
|
|
第3-第8学期 |
毕业论文 |
4 |
5-6周 |
第7-8学期 |
合计 |
12 |
|
注:*创新创业实践学分为2学分,学生可通过选择通选课模块中的创新创业课程获得学分,也可通过参加各级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各专业学科竞赛、科技竞赛、创业竞赛、学生科研项目、学生以助教、助研方式参与教师科研项目以及公开发表高水平论文等方式申请获得上述学分。该部分可兑换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学分。**出国留学期间,学生在留学高校修读的课程学分只能兑换为专业课学分,不可兑换为通识课程学分。 |
